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信息工程学院周游记之“龙虎山”

发布日期:2022-06-05    编辑:付佳         点击:

龙虎山、龟峰包含了中国亚热带湿润区丹霞单体与群体的重要形态类型,形态类型的多样性造就了丹霞峰林地貌组合和象形丹霞景观的独特性。龙虎山、龟峰地区的丹霞单体地貌几乎涵盖了亚热带湿润区的所有种类。龙虎山、龟峰地区的丹霞群体形态类型以侵蚀残余的平顶型和圆顶型峰丛;泸溪河近岸带和龟峰以峰林型丹霞地貌为标志,是宽谷疏散型丹霞峰林地貌的模式地。

龙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说,《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东汉中叶,张道陵偕弟子到龙虎山修炼“九天神丹”。传说三年丹成,有青龙白虎绕丹鼎。龙虎山现在还有炼丹岩、濯鼎池等遗址,还曾在壁鲁洞发现《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等法术之书。张道陵在龙虎山前后达30余年,从事过炼丹创道、编写道书、广招弟子和以符水为人治病等大量活动,四方从学者达千余人。龙虎山之所以闻名,一是有赖于其山水秀丽可人,二是得益于道教天师派祖庭所在地的影响,且有左河水诗云:“碧水丹霞踞虎龙,洞天福地隐仙庭。道陵纵使神行远,仍让妖魔惧逞凶。”人们提起道教也往往想起“道都”之称的龙虎山。

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在鹰潭贵溪县(今贵溪市),仙人张巨君主之。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天师府。

天师府是从第四代天师开始的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原称“真仙观”,建在龙虎山脚下,天师府原系宋徽宗赵佶赐予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私宅,崇宁四年(1105)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佑六年(1319)由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迁建于今址,即上清长庆坊,在今上清镇西。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赐白金15镒(360两),在今址上清镇中心重建。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旧物。天师府建筑工艺群,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鲜明特色,是我国私家园林和道教建筑的艺术瑰宝。

友情链接: 招生就业中心 图书馆

豫英校区: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豫英路1号; 象湖校区: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龙路188号版权所有@98858vip威尼斯下载—信息工程学院 网站备案:豫CP备08106402号 

郑公信备10100000007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