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中国青年发展与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再出发

发布时间:2019-06-16     责任编辑:刘嘉佳      阅读次数:

 摘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攸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需要,更是中国青年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奋斗方向、力量源泉、方式支点等方面,契合了中国青年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和平发展、国家取得伟大成就和党对青年发展高度重视,为青年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为青年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新时代中国应以“不忘初心”为统领,坚持以“青年为本”为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方式和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渠道,来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理路。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忘初心


  2020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1],这标志着“青马工程”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将进一步引领中国青年发展,进而促进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再出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始终把青年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把一代又一代青年培养造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需要,更是青年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青年发展面临国内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中国应以“不忘初心”为统领,继续探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理路。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契合中国青年发展的内在需求

  当代中国青年发展包含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青年要实现全面发展,除了需要基本的物质支撑之外,还必须要有精神支撑,而马克思主义正是青年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撑。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影响了世界,而且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和不断发展壮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使中华民族相继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党的队伍中活跃着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奋斗方向、力量源泉、方式支点等方面都契合了青年发展的内在需求,激励了无数青年积极选择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发展道路,并愿意为此奋斗终生。

  1.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契合了青年发展奋斗方向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不同于其他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信仰,主要在于共产主义理想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和崇高性。首先,马克思主义为改造现代社会找到了现实的物质力量和道路。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再诉诸悲天悯人、主张社会改良的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了广大无产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由于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地位,不会轻易真正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彻底打破旧的、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其次,马克思主义从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三个方面,正确解答了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如何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成为社会的主人、如何处理与自身心理的关系成为自己的主人,阐明了共产主义理想是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逐步实现的,从而进一步科学指引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最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共产主义既是无产阶级伟大而崇高的历史使命,也是人类未来社会最美好的发展方向。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不但具有物质价值,带给人们以最大的物质利益,而且也具有精神价值,鼓舞人们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格,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

  理想处于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做什么人”,即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是每一个青年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理想不仅决定人生是充实高尚还是空虚庸俗,而且还指引人生为什么前进、走什么路。如果没有理想,或者发展方向不明确,青春岁月就会像无舵之舟在茫茫大海中漂泊难定。然而,确立怎样的理想,直接关系到青年度过怎样的人生,甚至在根本上决定青年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正如“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对青年发展至关重要。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民族的大我、人类的大我之中,强调个人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实现了对人生价值和人生境界的升华,契合了青年发展对奋斗方向的需求。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契合了青年发展力量源泉的需求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为实现人民自由解放而创立的思想体系。首先,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社会上所有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只是借用“人民”的名义,实质上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辩护和服务的,而马克思第一次恢复了人民的本真含义—包含工人、农民和中等阶级等在内的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其次,马克思主义首次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力量。最后,马克思主义开启了站在人民的立场探索人类解放道路的先河,为构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美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军队、外交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制度探索。为人民谋解放,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部内容的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表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正是因为它植根于人民之中,揭示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历史之谜。

  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阐明了“人民至上”对青年发展的重要性,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5]。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但始终践行自己青年时期确立的“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选择。秉持人民立场,使马克思的智慧和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成就了他伟大而不平凡的人生。青年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困难、挫折,而人民群众将是青年超越自我、攻坚克难、勇敢奋斗的力量源泉。

  3.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首要观点,契合了青年发展方式支点的需求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人们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其他实践观具有本质不同。首先,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必须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需要。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进行直接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和再生产。其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具有意识性和目的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7]。但是,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而认识对实践又发挥重大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阻碍实践的发展。最后,实践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以一定的交往形式形成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随着人的需要的不断增长,实践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人们必然通过实践来调整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不断释放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们的全部生活离不开实践,青年的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实践。青年是人生中最富有生命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成长阶段,开拓创新是青年发展的鲜明特点和可贵品质,也是青年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开拓创新不能盲目随意而为。由于人生经历比较简单,社会经验比较欠缺,青年只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才能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增加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发现社会现实问题和矛盾,在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和努力奋斗中经受锤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契合了青年发展方式支点的需求。

  二、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的新机遇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9]。当前,中国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也进入新时代,青年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加强和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必须全面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青年发展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从世界发展大势、国家发展成就和党对青年的重视来看,当前是中国青年发展自近代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

  1.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为青年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当今世界正面临深刻而复杂的变革,但国际局势总体上更趋向缓和,维护和平的力量在持续增长。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世界多极化的格局正在形成。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发展不要贫穷,既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时代发展的强劲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不同类型、不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的利益依存程度空前加深,各国在日益紧密的经济交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相互依存成为可能。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网络安全、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疾病传播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任何国家都不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特别是利益攸关的主要大国,需要从零和博弈式的对抗性存在走向合作性共存。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势,有利于各国加大对青年发展事业的关注,深化青年发展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青年共同发展。

  2.国家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青年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经历了70多年建设发展、40多年改革开放,国家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外交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均取得重大成就,在根本上为青年发展拓展了空间、创造了条件,推动青年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青年的基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彻底告别短缺经济,物质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青年发展奠定了丰富、充足的物质基础和体魄强健的重要基础;青年人口文盲基本消除,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接近发达国家,达到13.3年[10],青年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为青年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智力支持;青年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公共文化产品从过去“有什么看什么”“看什么都稀奇”到现在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青年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就业选择的自由和多样性,为青年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日益丰富的社会参与渠道激发出青年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往帮助青年在比较中更加理性地认识世界和中国,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3.党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为青年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倾注极大精力关心青年和青年发展,每年的五四期间总是和青年在一起,外出考察调研时经常走进青年中间,和青年交流谈心,多次出席各种青年活动和座谈会,给青年、青年团体写信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使广大青年充分感受到党对他们的亲切关心和高度重视。在2014年5月4日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提出广大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党和政府要为青年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2015年7月24日,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习近平要求青年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对青年提出了“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六个方面的新要求,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做青年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这些重要论述为青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科学路径。在党的关心和指导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政策相继出台,为青年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和组织保障。其中,《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青年发展规划,第一次明确提出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是党对青年发展事业进行的重要顶层设计,具有里程碑的标志性意义。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

  引导青年成长,推动青年发展,既需要理性分析新时代所带来的有利条件,也需要理性分析新时代所带来的问题挑战。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无论是已经发生转化的社会主要矛盾,还是没有改变的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都为青年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

  1.青年需求变化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加剧了青年发展的压力

  青年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总是最先感知社会的变化,总是对未来发展充满热情和有更多期许。过去,青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有饭吃、有衣服穿、有学上、有工作干”等基本需求上,解决起来方向比较明确;当前,在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青年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小众化的特点。青年发展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要求既注重物质层面的发展,又注重精神层面的发展;既要满足生存需求,又要拓展发展需求;既着眼青年个体发展,又关注青年整体发展。青年发展需求的变化,为准确寻找青年发展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带来了更大难度,而青年发展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更是增加了青年发展的压力。教育、就业是青年发展需求相对比较集中的两个领域,当前都存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青年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就业结构不平衡。青年的就业观念、能力与社会需要不一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转换,青年就业的方向和趋势面临深刻变化。二是就业岗位不充足。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增岗位明显减少,而待就业的青年人数却越来越多。青年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同地域、区域之间差别明显。由于地方财政支持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规模大于欠发达地区,整体上造成城乡、东中西部教育资源不均等。另外,重点学校、学科、专业和非重点学校、学科、专业之间,在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别,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二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虽然都突破了4%,但相比世界5%左右的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11],导致青年教育发展在总体上相对不足。

  2.世界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剧了青年发展的风险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增长动能依然不足,各国贫富分化持续加剧,地区争端此起彼伏,世界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日益增强。为了复苏经济发展,一些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等思潮逐渐抬头,“逆全球化”思潮也开始暗流涌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2]。首先,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随着开放进入中国。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它让中国青年既有更多机会了解到世界更新的事物,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国家种种思潮的影响。其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归属成为各国激烈争夺的焦点。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妄图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一统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使一些青年面临“西化”的危险。最后,西方国家运用其在互联网、信息化等技术上的优势,加快输出、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近年来,互联网已全面嵌入青年生活,成为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西方国家采用“抢占”策略,以互联网为主战场加大了对中国以青年为重点目标的意识形态渗透。随着信息社会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更加尖锐、复杂。这些都极大增加了青年发展的风险。

  3.国内社会转型加剧了青年社会价值观的分化

  从社会形态变迁来看,新时代中国仍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快速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系统、全面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都产生深刻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居于一元主导地位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冲击,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态势。一些违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扭曲的价值取向给青年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使主流价值观在青年中出现了被模糊化、边缘化的倾向。受到看似前卫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反传统思想、反权威思想的影响,青年中出现了“时装人”“平面人”“实惠族”“新理性人”“新理想派”等多种价值取向面相。另外,十八大以来,尽管党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度重视重塑政治生态,但仍有一部分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从人民公仆蜕变为腐败分子。这些干部虽然只是少数,但极大损害了党的形象和权威性,也在某种程度上会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

  四、“不忘初心”: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理路

  2007年实施“青马工程”以来,全国各省市、各层级的“青马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13]。新形势赋予青年新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也对青年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青年发展的主题、方向和使命。党的十九大提出,全党要不忘初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更加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新时代继续加强和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应以“不忘初心”为统领来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忘初心”,就是不忘以“青年为本”的基本理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方式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来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路。

  1.坚持以“青年为本”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念

  以青年为本,要尊重青年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一种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教育,强调主体性与客体性的高度统一。与一般科学知识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涵的价值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对象主体自身的特殊性和价值选择。因此,作为一种价值认识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更加重视发挥受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尊重受教育对象的主体价值需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以青年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只有当作为受教育对象的青年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同青年自身的主体性发展、人生理想、价值需求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教育才可能根据青年自身主体的真正需求和实际关心的问题而具体展开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实效性才能切实提升。

  以青年为本,也要准确把握青年的主体特征。当代青年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相比过去时代的青年,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个性的展现和自身主体价值的实现。把当代青年培养成马克思主义者,就要准确把握当代青年的个性、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主体特征,并采取与他们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相契合的培养模式。针对青年生活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却又欠缺识别分析海量信息能力的特点,培养者要注重创新培养模式,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合到青年熟悉的话语中,引导青年理性甄别、深入分析各种信息;针对青年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的特点,培养者要注重运用有效的方法帮助青年找到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契合点。

  以青年为本,还要坚持青年优先发展的原则。在传统观念中,青年身强力壮,是社会的“强势”群体,似乎不用给予特殊的关照与帮助。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经验积淀与技能积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体能的优势却在下降,青年发展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助力与支持。“党和国家的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14]。这体现了中国把青年发展真正作为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永葆活力的重大战略工程。培养者只有充分联系青年的利益关切和长远发展要求,帮助优先解决制约青年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才能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对青年的吸引力。

  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础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5]。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同样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1938年,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16]。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青年只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要通过认真研读、思考,结合写作的历史背景,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本源的基础上,理顺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源”和“流”,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其所必然”,从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其次,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实际。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空间和实践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7]。青年在学习这一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后,要借助新媒体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便捷化。微信、微博、播客、抖音等新媒体,凭借其速度快、成本低、交互性强、开放性等多方面优势,越来越受到青年的青睐,这不仅大大拓宽了青年的学习空间,而且方便青年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

  3.坚持以社会实践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方式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重视和发挥社会实践育人的优势,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青年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鼓励青年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和形式,社会实践正成为青年自身发展需要而受到广大青年的高度关注。

  社会实践有助于青年认识和分析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一直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对于关涉青年发展切身利益的就业问题,部分青年对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偏激看法,要解决这些过激的认识与社会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矛盾,单靠政策的教育和引导往往难以奏效。然而,如果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则在亲身实践中更能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或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或适当调整自己对就业的预期,从而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

  新时代强调社会实践育人,需要关注和挖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要充分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在青年身边的伟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用这些鲜活的素材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引导青年从自己耳闻目睹、切身受益的真实变化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从“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增强“四个自信”。

  4.坚持以思想政治课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渠道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各行各业协同努力,但是,思想政治课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关键课程,其主渠道的作用不可替代。

  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形塑青年思想道德的重大责任。青年正值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全形成,情感心理也未发展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需要正确引导和精心栽培。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18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8.8%,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已达到48.1%[18]。这表明,当代中国青年多为在校学生,仍在学校里继续社会化。但是,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困惑、迷茫、懈怠等现象,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推动青年思想道德发展来破解可能遇到的成长困境,用指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当下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为青年的更好成长和更快发展夯实思想道德基础。

  思想政治课还肩负着青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大责任。青年发展的核心要素是要形成稳定的、清晰的自我同一性。以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自我认同,决定着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水平。当代中国青年在总体上展现出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赤诚热爱,但或多或少因存在抗拒政治灌输的心理而难以形成统一的自我意识。当代青年的成长困惑和青春迷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治认同、社会认同的不成熟而导致的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失调和混沌。这亟须思想政治课推动青年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框架内深化国家认同、价值观认同和政治认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预期的青年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从而以完整、系统的自我同一性为青年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契合了青年发展的内在需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无论对青年自身发展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坚持以“不忘初心”为统领,继续加强和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就一定能够实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新发展,也一定能够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8JZD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杜玉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