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中,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坝羊镇大坡村学生王开花背着书包,走进了初二年级课堂。
王开花家里有姐弟四个,大姐和母亲身患疾病,家里全靠父亲供养孩子们读书,负担重,成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
王开花上小学读三年级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紫云县每一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学生每年获得的上千元补助可用来免费住校和支付学校的餐费。这把王开花姐弟已经踏进辍学之门的那只脚,拽了回来。
坝羊镇的中心小学,有着上百年建校史。让校长张斌欣慰的不仅是这所学校的历史底蕴,还有学校的变化和教育的投入。
脱贫攻坚以来,镇里的小学焕然一新,黑板中间的电子屏幕成了标配。这让张斌很自豪,如今,学校里除了教学楼、食堂,还建起了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
近年来,特岗教师的到来补充了小学的师资力量,现在不仅有了音体美专业教师,配置了音乐、美术、科学课程的教室,师资学历普遍在大专以上。
国家对村级学校的师生配比要求是20∶1,但在坝羊镇中心小学是16∶1。 中心小学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强起来,令张斌担忧的是,“劝返”学生成为难啃的“硬骨头”。
镇上小学生的入学率很高,但进入初中后,一些孩子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到了其他城市,时间一长,有的就弃学去打工了。
不能让孩子的教育就此停步。针对辍学学生外出务工的情况,紫云县在县、乡镇(街道)两级成立了县外劝返复学工作小组,县乡集中分7个工作组远赴江苏、上海、山东等14个省份开展劝返工作。但一些学生、家长和工作人员“打太极”,“想见上学生一面很难。”工作组就住在当地的小旅馆,守着等着,不放过任何机会劝学生回来读书。
张斌说,对在外就学的学生更要关注,有时候为了核实学生在外地是否真的就读,都要打电话去当地学校逐一核实。
今年教师节这天,望谟县实验高中办公室里,桌上摆着一束学生们用彩纸折的星星花——送给副校长刘秀祥的教师节礼物。
这是刘秀祥回家乡教书育人的第八年。当年,刘秀祥从望谟县带着患病的母亲去山东求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如今,学业有成的他放弃了外地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回到家乡。
桌上的另一份“礼物”更让刘秀祥开心。一张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它的主人是望谟县实验高中今年的高考生杨兴旺。
2019年,高考失利的杨兴旺选择到实验高中复读,当时他一度找不到方向,爱好民族音乐的他找到了刘秀祥。
刘秀祥所在的实验高中成立于2018年。最初这里的学生中考成绩平均不到300分,考上本科的学生只有100多名。而到了今年,考上本科的学生达到300多名。
这几年,望谟县在教育扶贫上下了大力气。2016年-2019年,望谟县共投入32.6亿元教育资金,全县教职工4136人,占全县干部总数一半以上。
望谟县留守学生较多,9所中学全部是寄宿制,刘秀祥会固定去家访,让家长们知道孩子读书的重要性,“现在还有家长觉得读书无用,觉得女孩子早晚嫁人读书更没用。”
周末,刘秀祥会把学生带回家给他们做饭,用自己的经历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明白读书的意义。令他感到可喜的是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认识到“只有学习才能改变未来”。
刘秀祥主教思政课和历史课,他把教师和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认为只有更优秀的老师才能教出更优秀的学生,“现在偏边地区的硬件条件都可以解决,但软实力更重要,要用思想丰富孩子们的大脑。”
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肖冬梅更关注贫困地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今年9月,广州市天河第一小学心理教师肖冬梅来到纳雍·天河实验学校交流,许多孩子“家庭功能缺失”,尤其是“父亲育儿功能缺失”的问题刺痛了她。
纳雍·天河实验学校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宣慰街道宣慰社区的配套学校。2019年,广州市天河区投入4250万元援建,现有1260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05人,留守儿童约460人。学校建成后,解决了宣慰社区约2393个易地搬迁贫困家庭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
肖冬梅开展了一项心理健康普查,通过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我的烦恼”分析他们的情绪,出乎意料的是,一些孩子的画表现的是“我讨厌爸爸喝酒、抽烟、打人,每天喝醉酒就打人”,一个六七十人的班级里,就有50多个孩子有这样的烦恼。
“这不是个小问题。”肖冬梅说,父亲的负面行为会造成代际传递。在广东,往往是家长主动找到老师反映孩子心理状况,但在这里,肖冬梅意识到不仅孩子需要学习心理知识,家长更需要“补课”。
校长詹雯很支持她的想法,学校建起心理室、准备了沙盘和玩具,让孩子们能在其中快乐玩耍,“作为一种释放”。
9月份开学不久,肖冬梅开了一次家长会,但来的大部分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多。她决定,要用网络、微信、微课,让在外地的父母参与进来,进行家庭亲子教育,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一天,一个忧心忡忡的班主任送来一个学生,认为他“不爱学习”,希望肖冬梅能“开导”一下。她问孩子对自己哪些方面比较满意,他沉默不语。
在耐心询问下,她才知道这个孩子父母都不在家,兄弟3人相依为命。老大上初中,但由于早期教育缺失,每天回家只玩手机,是这个五年级的孩子承担了家庭的重担,每天回家煮饭、洗衣服。
她告诉孩子:“你不觉得自己很优秀很棒吗?你没有给别人添麻烦,还照顾了哥哥和弟弟,让他们感到幸福。”孩子慢慢抬起头来,她进一步劝导,那在学校里可以做什么让你的同学和你的老师也觉得很幸福呢?孩子回答:要好好学习,还应该帮助困难的同学。肖冬梅发现,一些孩子不自信,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詹雯把“因自己的存在,让他人感到幸福”这句话作为校训,用金字写成装裱好挂在教学楼墙上。她鼓励孩子们打扫校园卫生,每天早晨安排不同的孩子在校门口大声向老师、同学问好,为的是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成为内心有力量的公民”。
10月肖冬梅就要回到广州,但她会继续和这里的老师、孩子保持沟通、交流,通过网络继续给他们传递爱心与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宁迪 江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