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学团工作 >> 心理健康 >> 正文

心理健康

疫情引发的歧视及其应对

发布时间:2020-02-19   责任编辑:   阅读次数:

近几日,我院按照多个省级相关机构要求统计疫情较严重的3省5市学生人数、住址、健康状况等详细信息。

在统计信息过程中学生们积极配合,如实上报。其中,1名打寒假工回家的学生向我打电话咨询应如何上报信息。该生属于从外地返回老家(属于3省5市地区),我详细询问了她的位置移动情况、健康状况。同时,因为该生老家属于疫情比较严重的3省5市,所以该生一下火车就被当地防疫工作人员严格理性检查,并说明隔离要求,并且理性检查后由防疫工作人员开车送到家里,直接进行隔离。

谈话过程中了解到该生的心态算是比较积极乐观的,理解政府防疫工作,但是有同样经历或者类似经历的一些同学会有这样的发问:“为什么像押送犯人一样还要押送我到家”“我体温都正常,为什么我不能自己返家,这么不信任我吗”等等,认为自己遭受这样的待遇,是受到歧视。

其实,由于社会认知、情绪偏向、行为偏向和中介机制等原因造成歧视待遇,内化结果通常是严重的抑郁和焦虑问题,在社会适应问题上,则会造成更多的问题行为、更差的学校适应。而疫情引发的歧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可能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认知因素:绝望感、消极自我暗示、期望-现实差异。

二、 情绪和应对因素:消极情绪(内疚、羞耻感、情绪调节、消极应对)。

三、 社交和人机因素:社交隔离、社会支持。

以上因素会造成大学生身体不适,心理抑郁、焦虑压力。

消除疫情诱发的歧视是疫情防治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石!

一方面歧视及其伴随的污名化会使被歧视个体产生压力和消极情绪,如愧疚、愤怒,这会导致他们的消极应对方式,并降低其寻求外界帮助的意愿,今儿出现隐瞒个人相关信息和消极回避就诊的现象。

另一方面歧视会产生社会群体或地域的割裂,引发并加剧了群体之间的隔阂与矛盾。

一、 自我污名的应对

1. 承认和接受自己来自于疫情高位地区的身份。

2. 学习心理健康只是和掌握有关疫情的正确信息来对抗污名的缪见。

3. 学习认知改变和重建技术。

4. 从过去的经验中重塑和提升自我价值,坚持主观能动性。

二、 社交疏离的应对

1. 间接接触:视频接触与想象接触。可以在各种形式的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经历与情感体验,也可以在心里想象与一个或多个个体群体成员进行社会互动。

2. 主动获取社会支持资源,寻求社会心理援助。受污名学生遭受社交疏离时,一方面啊可主动寻求重要他人(家人、朋友)的情感和工具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服务,包括心理热线、社交平台咨询等。

三、 歧视的持有者的应对

1. 主动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歧视(最重要的第一步)

2. 了解疫情相关信息,理性分析,不信谣、不传谣。

3. 接纳自己因疫情引发的消极情绪并合理安排排解(倾诉、正念冥想、运动等)。

4. 客观而非情绪化表达对疫情的担忧和关切。

5. 传递正能量(多接触、了解“活生生”的人)。

四、 对于被歧视者的应对

1. 了解疫情相关信息,接受并理解社会的恐慌以及歧视(最艰难的一步)。

2. 理解并客观看待政府的隔离工作,并积极配合隔离和信息等级。

3. 合理排解自己的压力和消极情绪。

4. 避免敏感化和过度解读,避免消极化甚至敌对的应对。

5. 寻求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服务者,应进行科学引导、友爱互助,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隔离病毒不能隔离爱!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上一条:疫情防控,携手防“抑” 下一条:疫情防控背景下常见的心理应激表现及应对措施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