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历史观在大学生头脑中扎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走进高校课堂综述
3月29日下午,北京大学一些2006级的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仝华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后许多同学依然在饶有兴趣地讨论着有关问题;5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一些2006级的学生走进文史楼的教室,听历史系教师李孝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新春伊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今年春季开始在全国近1000所高校的270余万名2006级本科学生中普遍开设。新课程开设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好评,正在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鉴往知今。正确地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今天、把握未来。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正因为如此,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推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谈起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金冲及深有感触:“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的教材,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昨天,了解在100多年里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于新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许多大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正在学习这一课程的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学生章波对记者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想把祖国建设好,首先必须了解我们国家的过去。无论今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都是非常必要的。高中时我选择了理科,历史知识都已经有点模糊,现在正好可以通过这门课补一补。”在“浙江工业大学论坛”上关于“为什么理学院要上近现代史纲要”的讨论中,许多学生都认为:作为中国人,必须懂得中国近现代的历史。
在采访中,许多高校教师指出,一些学生高考不考历史,因此并不重视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不清楚我们国家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这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中央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并将其作为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及时、非常必要,意义非同寻常。
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沙健孙介绍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些正是大学生必须懂得的中国历史,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新教材有新亮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反复推敲、不断锤炼的过程,这使得这一具有很强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的新教材呈现出许多新亮点。
为了编写好这本教材,教材编写课题组的专家们以高度的责任感、精益求精的作风,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编写新教材必须考虑到的一个情况是,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了一个基本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材编写课题组成员阅读和研究了中学《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向中学历史教师了解中学近现代史教学的情况。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指出:“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不仅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尤其注意弥补大学生对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使他们能在原来所学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
“这本教材的规范性和概括性比较强、详略繁简处理得比较适当,轮廓和线索也比较明快、清晰,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重视教材的指导作用,重视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仝华在使用教材后指出。许多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对这一教材纷纷表示肯定。
“新教材有许多新亮点,比如说每编下设综述,通过各编综述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把握这个时期历史的脉络、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真正抓住了近现代史的‘纲’。整个教材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华东师范大学担任这一课程讲授任务的教师李孝迁对记者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程中原认为,“这部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直气壮讲成就,实事求是谈挫折。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对一些敏感的问题不回避,讲得客观公允、很有分寸,使人感到这是一部真实可信的而不是遮遮掩掩的历史。”
新教材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欢迎。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一些上过这门课的学生反映:新教材主题突出、主线明了,使自己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一目了然。
“虽然我是中共党史专业的,但这本教材理论性比较强,尤其是关于‘三个选择’必要性和正确性的论述非常有说服力,对我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非常有帮助,为我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专题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学生黄新雄在认真学习新教材后对记者说。
“我们是真心喜爱这门课的”
高质量的教材,需要高水平的讲授。新课程要受到学生欢迎、得到学生喜爱,必须在教学上不断改进创新。
为了保证授课质量,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打造成对大学生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门课程,中宣部、教育部高度重视教师培训,今年年初联合举办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培训班。培训班要求任课教师准确把握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各省教育部门对任课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
为了开设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许多高校也纷纷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改进创新。北京大学的教师在授课时,都精心制作了课件。除了课堂讲授,教师还在课堂或网络平台上播放文献片、电影等,《孙中山》、《国庆纪事》、《抗战》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这样的教学方式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向我们传递历史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增加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我们是真心喜爱这门课的。”这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董一平上过这门课后的感受。
东北大学的教师们为了开好这门课,多次举行集中的专题讨论,并与即将学习这一课程的学生代表举行座谈会,听取同学们关于开好此课的建议。根据同学们的建议所开展的与课堂主题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
“不回避我们思想上的疑惑,总是能以大量的史实来说明道理,这是我比较喜欢上这门课的原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学生刘文婷说。许多学生反映,通过学习这门课,以前思想上的一些困惑,比如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等,现在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文海指出:“要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讲好,就一定要注意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关心热点,不回避问题,不简单从事,通过对历史真相的客观介绍、对历史现象的科学分析,让科学的历史观在大学生头脑中扎下根来。” (人民日报记者 叶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