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健康理念融入现代生活?

发布日期:2020-06-16    作者:      点击:

让传统文化中的健康理念融入现代生活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综述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遗产日前后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文化和旅游部将活动主题定位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各地围绕该主题创新举办了“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购物节”等精彩活动,展现抗疫力量、传递健康理念,促进产品消费、助力脱贫攻坚。

01

展现抗疫力量 传递健康理念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主题有特殊深意。一是疫情防控期间,传统中医药类非遗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投身抗疫;二是非遗蕴含的健康生活理念,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众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6月12日,2020年遗产日“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雷文洁介绍,疫情发生以来,湖北全面调动非遗资源,积极投身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武汉叶开泰国医堂在农历大年初三就复工煎制药剂,推出在线义诊;武汉中药炮制技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免费为居民提供近6万袋汤药;马应龙药业旗下医院主动承担患者收治隔离任务。据统计,湖北直接或间接参与抗疫的非遗保护单位共262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1787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科学委员刘魁立认为,非遗凝结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智慧,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传统医药和餐饮类等非遗都蕴含着深邃的健康养生理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可以充分发挥非遗在提升全民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教育引导群众科学防护,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今年遗产日期间,各地开展的“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充分彰显了“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主题。如国家图书馆举办“非遗讲座月”活动,邀请传统医药、传统体育及餐饮类非遗专家学者、传承人推出网络讲座;京东上线“京城非遗老字号新品发售专区”,推出大量有助于健康养生的非遗产品,包括内联升的手工千层底布鞋、王致和的健康低盐“一盒腐乳”等;山东省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上,螳螂拳、吴氏太极拳、戚家拳、陈氏太极拳、狮舞、海阳大秧歌非遗传承人同台献技,倡导全民健身。

02

促进产品消费 助力脱贫攻坚

今年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各大网络平台首次推出非遗购物节,从消费端发力,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特别是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拓宽销售渠道,助力脱贫攻坚。

6月13日晚,央视新闻联合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中国手艺网共同推出“把非遗带回家”专场直播带货活动,在央视新闻APP、中国手艺网、淘宝直播等展开,展示了蔡林记热干面、螺蛳粉、百雀羚、功德林素食等产品,还邀请浙江嘉兴五芳斋高级裹粽技师屠彩虹现场包粽子,一时间引爆大众消费热情。

阿里巴巴是非遗购物节承办平台之一。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邢悦表示,文化和旅游部举办非遗购物节正当其时,可以有力推动非遗相关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恢复繁荣发展。非遗购物节顺应趋势,用数字化手段将非遗与大众连接起来。阿里巴巴以此为契机,打造非遗爆款、推荐非遗好店、开展走近非遗传承人活动等,有效促进了非遗产品消费。

参与非遗购物节的重庆市巫溪县大宁河刺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代表性传承人唐丽娟说:“这次非遗购物节让我们看到光亮和希望,不但提销量,还提气。对于像我一样的非遗传承人来说,非遗购物节也是一次‘大考’,因为面向大众的线上销售可以直接检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衍生品研发和传承人群培训效果。”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布糊画承德市级传承人、龙腾艺术馆副馆长郝如香说,我们通过让贫困户参与非遗产品生产,带动他们增收。此次非遗购物节是国家层面推动的大规模非遗产品营销活动,为贫困户带来更多订单,带动作用明显。同时,也给非遗传承发展带来创新思路,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让非遗扶贫作用更加持久。

03

非遗旅游融合 创新传播方式

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继续与旅游结合,各地陆续推出了一些“非遗+旅游”的产品和服务。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史安平介绍,以遗产日为契机,北京推出“非遗+旅游”线路及各类活动百余项。如市民、游客可在老城中轴线寻踪打卡非遗商家门店、享独家折扣;在西山永定河走古道、访古刹;在长城脚下包粽子、做香囊;在大运河畔品通州三宝、赏花丝技艺等。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首批游径包含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和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等五大主题27段实体游径。

遗产日浙江主场城市(绍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安昌古镇景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水龙表演、水乡婚礼、水上集市等水乡特色非遗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与。

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继续创新传播方式,吸引年轻受众。如非遗影像展首度以全线上方式呈现;发起“身边的非遗”活动,鼓励年轻人随手拍非遗;推出非遗知识短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直播课等。

腾讯视频是今年遗产日“云游非遗·影像展”承办平台之一。腾讯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裁袁民说,腾讯一直致力于用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以遗产日为契机,通过视频、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积极推动非遗广泛传播;探索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保存和活化非遗;推动非遗与动漫、游戏等网络文化融合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香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黄欧说,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为非遗产品拓宽流通渠道,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推动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营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医诊疗法(扬州传统修脚术)国家级传承人陆琴说,互联网已成为年轻人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社交沟通平台。针对青年群体,要努力创新传播方式,尊重年轻人话语体系,制作出活泼新颖的网络传播内容,并进行有效率的平台投放。(中国旅游报记者 李志刚)

让观众在光影中看懂非遗

——国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策划推出《他们鉴证了文明——非遗影像公开课》

6月13日起,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特别策划的《他们鉴证了文明——非遗影像公开课》系列课程在多家视频平台陆续上线,这部“专家的评论音轨,大众的欣赏指南”,让观众能够“在光影中,看懂非遗”。本次系列课程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创新性转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国主会场活动——“2020非遗影像展”的重要展示部分。

记录国家级传承人绝学的纪录片

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正是由于传承人的坚守,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由于传承人的这种核心性与不可取代性,加之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情况。

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非遗实践、传承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公共传播。

“传承人手上的活儿、腰上的功夫,可以通过拍摄画面记录下来,而像触觉、嗅觉这样的内容,就不容易通过画面来呈现了。好比传统接骨,传承人在患者腿上摸几下,患者疼得喊起来,咔嚓一声骨头接好了,只看画面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拍摄他的教学过程,把内隐的技艺呈现出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负责人田苗说。

田苗介绍,自2015年起,中心开始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学术咨询和验收工作,并于2018至2019年连续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系列展映活动,向观众展示和推介记录工作的成果。“藏用结合,是开展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的目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记录工作成果的转化,以便将这些成果更好地服务于非遗的传承、研究和传播工作。”

非遗专家同步解读的公开课

02

“出版图书、播放纪录片还不够,我们想到了把非遗影像和国图公开课相结合这个新思路。”田苗说。

据介绍,作为国图公开课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策划节目,本次系列课程创新性地采用“纪录片+公开课”的形态,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中精选20部非遗纪录片,邀请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相关机构的11位非遗专家实时解读纪录片,通过“陪同观看、伴随讲解”的方式,从学术角度对影片中所涉及的非遗知识和传承故事进行点评讲解,使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领和内涵,更进一步领会非遗保护的精神和意义。

6月5日下午,记者现场观摩了非遗影像公开课“郑兰香——婺剧”的录制过程。伴随着纪录片的播放,主讲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所长王馗娓娓道来,介绍了婺剧的历史、唱腔,上世纪50年代的戏曲改革以及浙江省的地方戏曲,还探讨了如何看待地方戏曲中官话与方言的运用等话题,令人受益颇多。

记者了解到,公开课的录制时间从5月29日至6月7日,非遗专家点评讲解的20个项目包括“薛生金——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冯庆钜——杨柳青木版年画”“郭泰运——朱仙镇木版年画”“牛玉亮——口技”“沈少三——撂石锁”“季克良——茅台酒酿制技艺”“王阿牛——绍兴黄酒酿制技艺”“郑兰香——婺剧”“刘永安——木偶戏(邵阳布袋戏)”“雷雨霖——传统中医药文化(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桑杰——藏医药(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等。

把记录工作持续深入进行下去

03

非遗影像公开课系列课程于6月13日起在爱奇艺、腾讯、优酷、哔哩哔哩等多家视频平台陆续上线发布。“专家的讲解以画中画的形式呈现。有专家‘陪同观看’,观众会获得新的视角、新的知识。”田苗说。

6月9日—14日,国家图书馆还在国图影院进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线下展映活动。读者可通过“国图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每日每场活动预约人数限额20人。展映的20余部纪录片包括《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传承人:高式熊》《剪纸(徐州剪纸)传承人:王桂英》《京剧传承人:赵燕侠》《北京评书传承人:田连元》《目连戏(南乐目连戏)传承人:贺书各》《苏州评弹(苏州弹词)传承人:金丽生》《吟诵调(常州吟诵)传承人:秦德祥》《口技传承人:牛玉亮》等。

据介绍,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已完成2015年和2016年两批抢救性记录项目的验收工作,共有478个项目通过了专家的评审,其中47个被评选为优秀项目。2020年3月10日起,国家图书馆在其微信公众号推出“他们鉴证了文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纪录片巡礼”,希望广大读者通过47个优秀项目的综述影片走近传承人,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从中汲取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对高龄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是在和时间赛跑,是要赶在老人们年华老去之前,把他们的毕生绝学记录下来。除了高龄传承人,还有众多尚处在技术和技艺黄金期的传承人,他们有着鼎盛的非遗实践、传承能力和热情,他们的代表作品、看家本领,正等待着我们去记录;还有大量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非遗实践和传承活动,等待着我们去跟踪。”田苗说,自2019年起,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正式提升为传承人记录工作。对传承人的记录工作将更全面、更多角度地展开,除抢救性记录之外,还将开展代表作品典藏、实践与传承跟踪记录等多种记录工作。“留住老去的年华,抓住盛放的芳华,非遗的记录,永远在路上。”(中国旅游报记者 张玫)

(来源:中国旅游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