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感动中国”的“银发知播”戴建业教授
来源:
时间:2023年07月15日
责任编辑:崔程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传播知识与文化,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2023年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集体奖颁发给了13位在网课直播间走红的“银发知播”,华中师大教授戴建业榜上有名。

  戴建业教授为什么那么火? 有人认为火于抖音。作为广受大众喜爱的短视频平台,抖音一直利用技术优势弘扬传统文化,而戴建业教授刚好借助抖音的新传播形式解读古典诗词,故而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关注和追捧。也有人认为火于幽默。戴建业教授擅长以谈心的方式聊文学,课堂上金句频出,诸如“种的个鬼田”“浪漫得要死,狂得要命”“听懂了没有”等个性化的语言听起来风趣幽默,因此在网上疯传。

  我以为,抖音仅仅提供平台,幽默也只是表象,而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以及“古今对话”的现代转换策略才是戴建业教授爆红的关键因素。若是细细品味其人其言,我们不难发现戴建业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其幽默解读古典诗词的背后都有充分的学理依据。本文试以网上流传的几个经典片段为例展开分析。

  陶渊明“种的个鬼田”

  戴建业教授最喜欢的诗人是陶渊明。早在1998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出版了他研究陶渊明的学术专著《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次年重印。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该著修订本,也很快售罄。2016年,该著第三版由海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社如此看重《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除了陶渊明这位伟大诗人的个人魅力之外,我想也与戴建业教授的独特解读有关。“陶渊明是个特别有幽默感的诗人,你看他的诗,你要不认真读,你就不知道幽默在哪个地方。他第一句写得特别隆重,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种的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不写诗。你以为他肯定懒对吗? 他不,他马上来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说天还不亮他就起来了,月亮出来了才回去还是种那个鬼草盛豆苗稀。”这个片段在网上疯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随口朗读,随性翻译,戴建业教授三言两语就将陶渊明诗歌中的幽默感生动地还原在了受众面前。为了进一步理解幽默背后的依据,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陶诗的内在逻辑。首句郑重其事地说,“种豆南山下”,下句突然反跌,“草盛豆苗稀”,古人把这种章法叫跌宕。再看戴建业教授的表述方式,“特别隆重——突然来一句——你以为他肯定懒——马上来一句”,将陶诗不断打破读者期待视野的跌宕诗法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为此,我们更能理解陶诗的风格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而戴建业教授的解读亦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从这个例子可知,戴建业教授解读陶渊明已入化境。言者没有谈及任何阐释理论,也没有提到任何写作技巧,而此间妙处,读者已然意会。

  杜甫“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杜甫其人忧国忧民,其诗沉郁顿挫,给人的印象总是一脸严肃。然而,戴建业教授对杜甫的解读,却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其中,“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就是短视频里最幽默的片段之一,而在幽默的背后则有大量的史料支撑。

  “杜甫是李白的粉丝,跟着李白一起,从河南洛阳出发,夏天里,到河北、山东,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半路上又遇到了高适,三个人从夏天里搞到秋天,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三个人搞得蓬头垢面,都没有成仙,听懂了没有?”戴建业教授的这种解读,除了语言上的幽默之外,也生动展示出了杜甫年少时期的交游、履历和创作情况。

  公元744年夏天,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杜甫五言古诗《赠李白》中就有“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的句子,其中瑶草即仙草。次年,两人又同游齐赵(今河北、山东),直到秋天分别,杜甫又写了七绝《赠李白》,其中“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的诗句翻译过来就是说,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没有成功,所以愧对著名炼丹家葛洪。

  由此可见,戴建业教授对杜甫的幽默解读并非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语言锤炼,其幽默的背后是长期的阅读积淀和潜心研究,彰显着大匠运斤的高超艺术和浑厚气派。

  李白“有这首诗足以名垂不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人生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风雅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典型地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戴建业教授在解读李白的魅力时高度赞扬《赠汪伦》这首小诗。他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没有哪个字是诗眼,(却)好得不得了,有这首诗足以名垂不朽,我一辈子要搞出他这一首诗来,我就感到很荣幸,可惜一首都搞不出来。……桃花潭水已经够深了,要是一般的诗人,就写成了恰似汪伦送我情,他突然把‘恰似’改为‘不及’,古人叫转进一层,天才和蠢材只隔那两个字。”

  《赠汪伦》这首诗的妙处何在呢? 戴建业教授从炼字的角度指出,表递进关系的“不及”比表平行关系的“恰似”更好。其实,这种解读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比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二十中就提到过,“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而今人赵昌平在《李白诗文选评》一书中又进一步解释说,“‘不及’二字便是转换而出新意。”

  因此,《赠汪伦》虽然体制短小,但是技巧不凡。

  结语

  从华中师大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第一名,到2012年“网易博客十大名家”之首,再到“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如今的戴建业教授几乎火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程度。但是,如果仅仅根据几条抖音视频就来评论其人其文,还不足以还原他的真实个性和学术风格。譬如,戴建业教授在抖音短视频上常用口语和俗话,而其论文和随笔的语言却雅洁、优美、机智,课堂用语和笔下文字几乎判若两人。再如,他幽默解读古典诗词并非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一种深厚学养的表征,其幽默的表象之下是长期的阅读积淀和潜心研究,也是对“写得越多,写得越好”等写作理念和“古今对话”等研究策略的反复实践。

  可以说,戴建业教授是一位极具古典情怀的现代学者,他的人生就像一首怀古诗。怀古诗一般遵循临古地、思古人、抒己志的写作模式,而戴建业教授专治古代文学,常与线装书为伴,好同古人密谈,岁岁年年未曾远离古代园地,此所谓临古地、思古人也。然而,从《假如有人欺骗了我》等著作可以看出,戴建业教授治学既能“入乎其内”,也能“出乎其外”。他研究的虽是古人古诗,笔下探讨的却常常是今人今事,他习惯于用当代视野去观照古代文学,用古人智慧来启迪今人性灵。谈及魏晋文人的文学创作,他常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说,“你每个星期一定要强迫自己写点东西,这个很重要。你写得越多,写得就越好”。一堂古代文学研究课顿时演变成了一堂现代写作培训课,而他的短视频以及网络博文正如他的文学课堂一样,也从研究策略和传播方式上巧妙完成了古代文学的现代转换。比如作者在《人情世态与“屌丝”姿态》一文采用“古今对话”的方式谈论自己对“屌丝”的独特认识,“表面看来,‘屌丝’就是今天的庄子,而庄子就是古代的‘屌丝’,二者在异己的命运面前都听天由命。……向往‘逍遥游’的庄子,其灵魂非常高贵。‘恨爹不成刚,恨爸不双江’的‘屌丝’,精神上多少有点卑微”。细读之下,我们从“古今对话”的表述方式中不难发现一种“古为今用”的研究策略。其实,古代文学就像一条贯通古今的河流,滋养过古人,也绵延到当今,戴建业教授无法割舍生命深处的古典情怀,便对古代文学进行现代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今对话”的古典文学研究策略也可以有效参与现代文明建设,“银发知播”戴建业教授能够感动中国就是明证。(彭志友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