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平原上,一场大雨眼看要下来了。青纱帐里,只有一个打赤膊的老人,还在埋头除草。北街村不少人家的农田都喷了除草剂,他买不起,就钻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靠双手一棵棵地薅,一丛丛地拔。粗重的喘息,像从地心里发出来的,震得玉米叶子都在簌簌作响。满天的乌云往下压,土里的潮热往上蒸,汗水从晒成紫铜色的脊背淌下来,老人粗糙的手掌被草汁渍绿,又被土色染黄,他顾不上看天边的雨色,手脚不停地一个劲儿往前拱。
在整个白衣阁乡,还有谁家让84岁的老人这么拼命啊?可他膝下只有一个31岁的晚生女儿金英,他和老伴一直是以减去20岁的状态扛着农活。家里的4亩地分成了六七块,最大的才一亩,人家播种机和收割机不愿来,至今都还在用铁锨剜地,用镰刀割麦。一阵烦恶突然涌上胸口,头昏目眩之中,他一把杂草没薅起来,一头栽在土里,哇地一下大口大口呕吐起来,直吐得天旋地转,四肢瘫软,晕厥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他慢慢睁开眼睛,吃力地挣扎着,终于翻了个身仰躺过来。就在这一恍之间,他看到了60年前福建前线那一片旋转的天空——
那时大军乘胜南下,从中原一直打到了东南沿海,福州战役就是在8月盛夏发起了进攻。兵败如山倒的敌军已是“烂葡萄兵”,他所在的三野28军83师,将敌军一个师聚歼于闽江边并不费力,没想到的凶猛对手,是八闽大地的酷暑天气。在徒步追击分成小股逃窜的敌人时,不少战士竟然牺牲于热渴中暑。在市区南台的马路上,他这个班长率领战士尾追逃敌,跑着跑着,冲在最前面的他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幸亏街边的百姓拎来了满满一壶凉茶,给他撬开牙关灌下肚去,才抢回一条性命。
就是那一仗,苦夏的病根落下了。虽然人们说他命大,历经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平潭岛6次战役,仅仅在爆破济南城门时被弹片崩去了手上瓜子儿大的一块皮儿,整个人活得完完整整,但其实,他是死过的,他已死过一次。
而60年后,他怎么会在耄耋之年奄奄一息地躺在这块玉米地里?福州马路上的晕厥,与玉米地里的晕厥,隐隐内伤在夏日里重逢,这一切都是出于他的选择,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选择。
玉米地里的老人又得救了,救他的是他曾经救过的一个孩子。
1962年,国家遭遇严重经济困难,上级号召干部下乡支农。当时已转业在福建省建设厅下属建筑公司当保卫干事的他,咬破手指在申请书上按了指印,毅然放弃干部的待遇,带着妻子回到故乡河南范县,隐功埋名当了一个农民。担任生产队长不久,他搭救过村里一个病危的小孩。没想到,40多年后的这一天,已入中年的那孩子,拉着一辆架子车,在下雨前跌跌撞撞地赶路,偏偏选择了这条田埂,发现了晕倒在玉米地里的老人,把他拉回了村里。
但是,病根一发就不可收了。转年又到夏天,老人在村口接女儿,女儿一眼就觉出爹的嘴角歪了,赶忙蹬上三轮车送爹去看病。老人患的是脑血栓,一连40天病势越来越重,眼看不行了,医生提醒女儿:“抓紧给你爹准备寿衣吧。”女儿回家瞒着母亲,一个人坐在村北杨树岗子上痛哭……
酷夏张开了虎口,年年等着这位老人。一盏风中之烛,在炎炎暑热里飘摇,越来越微弱,越来越暗淡。腿脚行动困难,血压忽高忽低,口齿含混不清,右眼青光眼,左眼几乎失明……他与千千万万老农一样,烛光似乎已渐渐照到了一生的尽头,或许就要这样默默离去。
然而就在这一年,老人的生活起了变化。新年不久,一群人走进了老人的家门,他以为又是民政干部来慰问老军人呢,热闹之中,也不知道与他握手的是来基层调研走访的省委书记卢展工,省委书记却记住了他的名字——李文祥。
堂屋里相对而坐,这类活动都有固定程序吧,握手,问候,寒暄,送慰问品,挥手告别……可慰问临近结束,书记看着条案上一幅陈旧的佩戴奖章的戎装照片,向李文祥老人深入问了一句:“您这几个军功章还在吗?我看看行吗?”
老人愣了一愣。回乡50个年头了,随手摆在那里的照片早已熟视无睹,往昔荣誉闭口不谈便也淡忘,只待哪天自己死了一切都放棺材里带走。现在忽闻一声询问,苍老的神色里本能地露出了一丝倔犟,凛然不容怀疑的倔犟。他默不作声,拄杖起身走进西间卧室,从老式桌子的屉底深处,摸出了一个已经灰黄磨损的小白布包,放在省委书记面前。当书记解开小布包四角系的结时,他颔首坐在对面,下巴抵在扶着拐杖的手背上,好像伏在桌边的一个孩子,在等待老师检查他的作业。
嗬!1945~1950年解放奖章,三野第28军第四届英模大会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福州战役特等人民功臣奖状,第10兵团战斗模范奖状……奖状背后还有一段文字:“立功事迹:济南、淮海、平潭战役中一贯机动灵活英勇顽强,共立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特等功一次……”省委书记激动地说:“这一包东西,了不得!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这就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
老人表情依旧,没有一丝炫耀,没有一丝骄傲,拿出布包只为证明,他没虚夸说谎,这一切都是真的!打江山的人,只与牺牲者比。他说:“显摆这干啥,好多战友命都没了。”
省委书记问他现在的待遇,老人摆摆手:“没待遇,我不要待遇。”清贫的老人,抽的是1元多钱一包的香烟,身上毛衣是25元钱买的,中山装是女儿用减价布做的。就在下田薅草差点死在玉米地里那一次,女儿埋怨过爹:如果不从福建回来当农民,她就是城市干部子女,爹娘也不用这么受罪了。爹开导女儿:“不要嫌贫爱富,不要羡慕别人,自己好好劳动。”
参加革命65年,党龄63年,老人至今牢记当年入党时连队指导员的那一句话: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儿!他说:“当一名共产党员,说容易也容易,一心干革命,党叫干啥就干啥;说不容易也不容易,啥事都要带头,都要比一般群众强,吃苦在前,享福在后。现在老百姓还没享福呢,还有好多穷人,咱能享福?啥时候老百姓幸福了,咱就享福了。”
英雄老人李文祥的故事传遍了中原大地,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做出了向李文祥同志学习的决定。长篇报道《英雄不老》发表后,更推动了全省学习李文祥的热潮。白发苍苍的李文祥,完全不明白什么是网络的老人,想不到,自己竟也成了千万网友的偶像。年轻网友纷纷发帖说:“浮躁的社会,因为你,变得清澈而宁静”;“看完才知道什么叫精神上的差距,什么叫历史给人的感动。这种直入心脾、让人无法不震撼、无法不反思、无法不洗涤自身的强力针剂,痛得我哭了”;“和老英雄的事迹比起来,和那些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烈士比起来,权力、地位、金钱……神马都是浮云”;“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在老人看来,不是口号,而是信仰。当所有人为‘蜗居’、‘裸婚’而苦恼,为奢侈品而狂热的时候,谁能静下心来,想一想幸福的真谛?幸福,来自于信仰”……还有网友将李文祥视为一位当代隐士,而老人告诉他们,真正的隐士,是隐到自己都不知什么是隐士。
伟大事业的奠基石里,埋藏更多的还是无名英雄。李文祥只是一名双重的幸存者,不仅从血火雷霆的战场上幸存下来,也从平淡沉默的生涯中幸存下来。他的英雄事迹披露后,各地又有许多相同的故事浮出水面,然而像他一样的主人公,大多数都已不在人世。活着的主人公也是余生平凡,有的还在案头劳作,有的还在田间薅草……
2012年的酷夏又快来了,白衣阁乡北街村口的那个农家院里,亲爱的老人你一切安好吧?
作者: 朱夏炎 王 钢 来源:河南监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