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以来,旅游市场热度持续走高,以中小学生为主的研学客群成为绝对主力,热门目的地随处可见排队旅行的学生们。作为国内新冠疫情基本结束之后的首个暑期,蜂拥而至的研学群体让这一市场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家长越来越愿意为高质量的研学产品买单,让孩子开阔视野,但优质的产品供给仍显不足。研学旅游市场想要获得更全面充分的发展,需要研学企业潜心创新,更需要其与学校及文博机构的通力合作。
游客更愿意为文化买单
“这一次行程,西安千古情的演出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震撼了,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行程太满,时间太短,我在西安还没玩够。”7月8日,即将结束西安5天4晚研学行程的江苏南通北城中学学生元文琪向记者表达了他的不舍。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次来北京我不但登上了长城,还学习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也算是圆了一个小梦想,另外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来自山西长治的六年级学生高梓州对他的研学旅行也非常满意,“晚上还有运动会,我要去集合了。”
7月初,记者连续走访了西安和北京两地的研学旅游市场发现,随着各地中考、小升初考试结束及中小学生陆续放假,研学旅游市场从6月下旬开始就进入高峰。与疫情之前相比,两地研学市场恢复情况乐观。采访中,业者们表示,今年暑期最明显的特征是家长更愿意为高质量的研学产品买单,且对研学产品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
“北京研学旅游市场呈现两个特征:一是疫情3年积累的研学需求在这个暑期集中爆发,北京作为研学旅游首选目的地,热度空前。二是随着家长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研学旅游团队参观文博类场馆的需求激增,研学旅游产品已经开始形成以文博类场馆为主、景点为辅的结构,而且在景点也是以深挖历史文化知识为主。”中旅旅行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部副总经理刘红石告诉记者。
刘红石透露,他们从5月开始就进入忙碌状态。“6月下旬研学旅游报名人数明显增长,7月初大规模研学旅游团队开始落地。”刘红石回忆道,“截至7月中旬,仅北京一地我们就接待了累计2000多人的研学旅游团队。大家都在连轴转,驻研学营地的工作人员要从6月底一直待到8月20日。”
“仅7月5日、6日两天,我们在西安接待的研学旅游团队就有1200多人次。从6月底截至目前,我们累计接待了3000余人次的研学旅游团队。预计整个暑期西安公司接待的研学旅游团队将突破4000人次。”世纪明德西安公司产品负责人郑淼介绍,“我们公司B端客户比较多。今年暑期,以机构和学校为主的B端市场对于研学旅游较为谨慎,但我观察西安C端研学旅游市场恢复迅速,能达到疫情前的80%。”
山西长治少年游机构负责人刘耀冻告诉记者,暑期研学旅游需求旺盛,很多家长主动找上门,希望能提供一些研学旅游产品,带孩子到大城市走一走。“北京方向我们提供了3个团期的产品,没多久就全部报满,没赶上的家长要求再开一个营,但考虑到服务能力问题,我们没继续开。”刘耀冻介绍。
“今年暑期,我们强烈感觉到家长越来越认可研学旅游对孩子增长见识的帮助,越来越愿意为好的产品付费。”中旅旅行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部营销室主任黄艺说,“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文化买单,而且对研学旅游市场有了一个基本判断。有没有教材、有没有课程安排,教材是不是可以带回家,成为很多家长会问到的问题。在整个需求端的推动下,研学旅游正在向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
市场供需矛盾凸显
采访中记者观察到,热闹的暑期,研学旅游市场供需矛盾成为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人群需求和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例如场馆景点预约难,酒店、用车、用餐等资源紧张等;二是游客对专业产品的需求与行业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为了保证接待质量,我们推掉了很多预订,因为北京的接待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刘红石介绍,首先是预约难,这个问题在7月初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需求剧增,抢票难度增加了数倍。很多企业不得不安排人通宵达旦地抢各个场馆和景点门票;其次是北京的地接资源变数非常大,车费、餐费与疫情之前相比几乎翻了两倍。另外,用车、导游也都很紧张。这个时候,企业就要权衡,要根据自己的接待能力做业务,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
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在西安也有体现。“从6月底开始,西安住宿和用车价格出现了一轮明显上涨,与3月、4月相比几乎涨了一倍。尤其是用车,很多车队要到上团前两天才能确认,偶尔也出现过行程开始前一天突然毁约的情况,让人措手不及。”郑淼介绍,“为了保障接待质量,我们会尽量选择比较熟悉的车队合作。”
有业者表示,疫情3年,整个供应链出现大洗牌,恢复仍需时间,尤其是研学旅游市场,因为接待标准不同于常规团队,恢复起来相对更难一点。忽然到来的暑期研学旅游热潮,让大家都有些措手不及,但相信随着市场进一步稳定,整个产业链也将逐步补齐,市场供给会更加完善和多样化。
在世纪明德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兴花看来,目前,旅游市场上的研学旅游产品仍然存在“只旅不学”“游而不学”现象。“很多从业者和实施者对研学旅游认识不足,走马观花,学生收获甚微。此外,还存在课程研发、设计及落地实施脱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等情况。”赵兴花介绍,“研学旅游是一种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以教育性为第一原则,研学是核心、旅行是载体,企业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
“研学旅游是旅游跟文化教育的跨界融合,从业者不仅要懂旅游还要懂教育。无论是行程安排,还是课程设置,导游讲解都要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刘红石介绍,以“导”为例,研学旅游团队的导游还担任着老师的角色,所以,一言一行都要给学生做榜样。此外,从讲解上,导游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安排,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点。“比如我们的故宫课程,以故宫内的各种动物及传说中的神兽为主线,串联起整个路线。”中旅旅行在北京各个文博场馆及景点都有不同主题的研学旅游课程,配有专业教材,很受市场欢迎。
“从需求端来看,研学旅游市场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蓝海,但这一市场不同于普通旅游,需要从业者更专业。”有业者表示,“但现实情况是有些业者仍然用操作常规团队的方式做研学旅游团。而家长、学生及学校对研学旅游的需求已经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这就导致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目前,研学旅游市场正在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
畅通异业合作渠道
采访中,业者纷纷呼吁,作为教育事业的一种辅助方式,研学旅游市场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希望研学旅游产业链上的各方能共同努力、畅通合作渠道,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让学生们的研学之旅更加温馨美好。
“我们非常理解文博场馆预约限流的初衷,也是为了保证参观者有更好的体验。但在预约限流的基础上,能否有相应的优化预约方案,比如在寒暑期为青少年开通专门的预约通道。暑期讲解人员紧张,能否允许符合资质的带队导游在馆内开展讲解。”刘红石说,故宫从7月19日起正式开通了专门的未成年人团队预约参观申请通道。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发布了研学旅游机构管理办法,符合条件的机构可以在场馆内开展研学旅游活动,这都是很好的尝试,也希望这些尝试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为了保证博物馆讲解的规范性及正常游览秩序,很多文博场所不允许社会导游在馆内讲解。但社会讲解力量和专业的博物馆讲解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刘红石告诉记者,很多业者对这个问题做过探讨,作为公共资源,文博场馆如果担心社会导游讲解不规范,是否可以拿出一定的时间和资源与正规的研学旅游机构合作,对社会导游进行培训,培训合格之后发放相应的许可证,允许其在馆内讲解,这样既可以缓解高峰期讲解人员的不足,也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还为导游提供了新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研学旅游课程开发上,更需要异业合作。”有业者表示,比如在研学旅游课程开发上,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旅行社或者研学旅游机构人才资源有限,学校或者文博单位作为公共资源,能否与企业合作建立类似智库的机构,为研学旅游课程开发贡献专业技能,其实很多企业很愿意为专业能力买单。
采访中,黄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在课程系列化研发上,与学校和相关机构达成深度的合作。目前我们的团队更专长于文史类课程,但研学旅游不应该只限于文史类,而是应该将各个学科都包含进来。”黄艺举例说,“一些文博场馆还可以与数学相结合,让孩子们了解场馆内的数学元素。我们已经在推进这方面的合作,但因为双方所处的行业不同,所以协调上存在很多困难,还需要磨合。”
“学校、文博类场馆及相关景区景点要拿出资源向研学旅游市场倾斜,这也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给出更多的引导。”有业者表示,“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方面的尝试,比如说研学旅行指导师成为一个新的职业;再比如说近期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博物馆要优化调整门票预约制度,适当增加门票投放量或预约名额,通过分时段预约、退票动态回池、弹性调整预约名额等方式,提升预约参观精细化管理水平。通知还明确,各地可通过招募志愿者、增加语音导览设备等方式,提高讲解服务能力。我们也期待随着政策的进一步优化,研学旅游市场发展中遇到的瓶颈能得到解决。”
“任何事情都需要磨合,但只要一直在路上就已经胜利了一半。”有业者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