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黛玉笔记》
基础部党支部 刘艳晓
徜徉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中,不乏缠绵悱恻、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如如生投墓穴、死化双蝶的梁祝浪漫;一赴清池、一挂树枝的焦刘生死之恋,还有牡丹春梦,怒沉百宝的杜十娘……却未有宝黛之恋那样哀婉感人,林黛玉的爱与恨成了文人们道不完说不尽的话题。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将中国原有的千千万万个女性的情、才、貌、思汇集于林黛玉的身上,使其成为一个结晶了过去一切“春怨秋悲”“工愁善病”女性传统的典型人物,黛玉之忧郁,黛玉之哭泣,黛玉之失恋,黛玉之死亡,都成了历代文人们伤心流泪抒发遗恨的所在。因而继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本,特别是高鹗补全的一百二十回本之后,《红楼梦》的续书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乾嘉时期刊行的《后红楼梦》,嘉庆四年刊行的《续后楼梦》等,可以说自《红楼梦》诞生之日起,各种续书犹如长江之水后浪推前浪般地出现,直到1940年还出现了近人郭则沄先生撰写的《红楼真梦》。这些续书有紧接一百二十回而写的,也有紧接林黛玉之死(九十七回)而写的,更有以《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为蓝本改写的,喻血轮的《林黛玉笔记》即是代表,此书写于民国七年(1918),又据华文出版社本《林黛玉笔记》出版前言介绍,该书有民国七年上海广文书局铅印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世界书局铅印本,并云1936本书与《续后楼梦》合印,改名为《黛玉日记》。从版本之多无疑可以看出《林黛玉笔记》一书在当时很畅销。
《林黛玉笔记》是一部以林黛玉口吻而写成的日记体小说,但又与我们常见的日记体小说有不同,它既不按日期分条叙写,也不遵照当时流行的章回体,而是仅以上下两卷一气呵成地铺张开来;并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书中的场景和事件,甚至于观察人情世故的视角都是按照林黛玉而变换,记叙和描写了林黛玉从别父到寄篱下于贾府后的所闻所见所感,抒写了一曲哀婉感人的人世真情。
《林黛玉笔记》之所以感人,源于其对主人公林黛玉“情”的深刻诠释,将林黛玉身世之感与其对贾宝玉的爱情纠结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心路历程。林黛玉是为情而生的,她似乎不知道除了爱情之外,人生还会有其它更重要的生活内容,也看不到恋爱以外还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中她惟一知道的是她悲凉的身世和身来就孱弱多病的身躯。她把全部自我沉浸在感情的深海中,品尝咀嚼着这其中的一切,她的情思、性格、诗歌似乎都是为了爱情而存在。
《林黛玉笔记》一开始即写林黛玉悲凉的身世,似乎在为宝黛爱情奠定一个悲凉凄艳的基调,也似乎在可怜着现实中有着千千万万相同命运的人们。在“夕阳西下,倦鸟投林,长堤衰柳千树,受斜日余光,惨如红血”的景色中,林黛玉就要离开家乡去贾府,此刻此景,林黛玉心如刀割,“余父默立余旁,一双枯瞳,欲哭无泪。余知老人心伤矣,心中酸楚,几失声而哭,然犹力自遏制,盖恐余哭逾增余父之痛。”既在舟中,林黛玉追思其母,感其身世之可怜“直可冠绝千古”,“满谓母女相依,将可生生世世,孰料余母竟先余而逝,又孰料余母逝后,弱质零丁,犹须奔此千里长途耶!夫天下最可怜者,莫过于无母之孤儿;若以无母孤儿,而寄食他人宇下,尤为至惨之事。”来到贾府,身体孱弱的林黛玉,步步留心,此时她“寸心忐忑,至为不宁,思贾府人多如此,余又为蓦生之人,谁为长辈,谁又次之,余皆不之知,万一称呼有误,宁不为他人讪笑”……读到这未有不伤心流泪的。这样的身世之感此后伴随着她短暂而凄艳的一身,比如她见到薛宝钗初进贾府时“上有亲母,下有阿兄,富丽堂皇,有声有势,以余拟之,何啻天渊之隔,于此益知余命运之可怜也”。这种身世之感在她父亲去世后逾加强烈了,书中对《红楼梦》中略去的这一情节详加刻画,其情其景,读之未有不落泪者,特别是其父临别惟一放心不下的是林黛玉的婚事:“尤有一事,余心至为耿耿,汝长大如许,余尚未为汝觅一婿家……”,这一亲人遗言无疑在林黛玉那幼小的心理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当林黛玉领会了贾宝玉“汝放心”时,在她心里萦绕的更多就是这种身世之感,而愈是她放弃不下她这种可怜的身世,她的身体逾是消瘦孱弱,也最终把自己的爱情丧送在“金玉姻缘”中,可泣可叹。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在童年时就在一起的,但不是两小无猜的形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早熟。他们初次相逢即对对方有种惊异之感,彼此觉得似曾相识。读到这,我们无不高兴,但可惜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缺少我们现代恋爱的沟通渠道,他们之间只能依靠各种试探,彼此的口角来知道彼此的想法。而这其中又插入了薛宝钗和史湘云,个个精灵标致,而且每个人都戴着金,这无疑应了“金玉姻缘”的预兆。可以说,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口角即从“金玉”之论开始的。一次林黛玉去梨香院探视薛宝钗,“及至,见宝钗与宝玉并肩而坐,宝玉则俯首视宝钗脖钱所配金锁。余不禁失笑曰:‘噫,我来不巧矣。’”,此后林黛玉心里便长了“小心眼”,薛宝钗劝宝玉不要喝冷酒,林黛玉就冷嘲热讽地说:“我平日与汝所说,全当西风过耳。”宝玉身上悬挂的荷包扇袋外面的小厮讨了去,黛玉就以为是他把她自己手做的东西随意送人了。在林黛玉心里,除了贾宝玉之外,不需要任何人存在,而贾宝玉却常常被一群女孩围绕,特别是她非常敏感的带着“金锁”“金麒麟”的宝钗和湘云,这样林黛玉为贾宝玉把太多的爱分给别人而感到深深的痛苦。因“金玉”之论而引起的口角最激烈的莫过于贾宝玉摔玉,每读到这,我们心情无不舒畅。而令人痛惜的是,就在林黛玉纠结于“金玉”之论时,她却不知道现实中真正的“金玉姻缘”已经悄然发展,薛宝钗以她的聪明和能干征服了对贾宝玉婚姻起着决定作用的贾母等人,而这恰是林黛玉没有意识到的,也使得她的爱情走向毁灭的那头,留给读者的只是深深长叹。
《林黛玉笔记》在内容上成功于刻画林黛玉之“情”,身世之“情”,苦恋之“情”;在艺术形式上也很具特色,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语言上,书中的语言是浅近的文言,相对于《红楼梦》的白话来说别具一格,读来酣畅流利,写景叙事紧扣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发展,比如其写林黛玉辞别父亲投靠贾母时的景色描写:“舟行可月余,沿路荒洲,芦荻盈于两岸,秋风撼之,萋萋作响。每于夕阳西下时,但见水鸥队队,逐斜日而飞。入夜,则闻鹤唳长空,猿啼山谷”,这描写的是一种凄凉之象,与林黛玉离乡别亲时的心境交相辉映,无不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再比如林黛玉和众姊妹初次进大观园时的景物描写,作者娓娓叙出,毫无遗漏,神工鬼斧。再如他描写潇湘馆的景色:“潇湘馆一道曲栏,几竿修竹,院中清流潆洄,蜿蜒自石砌度出。春雨则红驶桃花,秋风则凉飘竹箭。于夜凉人静时,焚香伴读,对月挥弦,其清远绝俗,直不啻人间天上。”此景色之幽静雅致与林黛玉之性格有着相互生发的作用。其次表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林黛玉笔记》根据人物塑造的需要虚构了《红楼梦》中没有的情节。《林黛玉笔记》把林黛玉一生的主要活动一一写出,极具现场感,再辅助以林黛玉的心理活动,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极为深刻。比如它写林黛玉从贾府回扬州故里探望病危的父亲,一路上思念父亲,担心父亲病情,挂念宝玉,感叹身世命运;妇女见面后悲痛欲绝,满室欷歔;父亲去世后,黛玉痛不欲生,整日昏昏沉沉;然后扶柩回姑苏,返京城,这些情节,在《红楼梦》中没有,但对于表现林黛玉的性格之形成和身世之不幸却是不可缺少的。
说到《林黛玉笔记》一书的价值,除了能给“红迷”们一道文学美餐之外,对于提高青少年一代的古典文学素养也不无好处。市场经济带来的浮躁和网络时代中的快餐式阅读,使得青少年一代漠视了古代文学中经典,他们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逐渐下降。而这对于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林黛玉笔记》一书情节简单而不芜杂,语言纯净而不艰涩,情感健康而又细腻,封建思想的遗留也很少,很适合青少年一代的古文拓展阅读。
以上算是我读《林黛玉笔记》一书后所感所想。